行业新闻
“十二五”是铜陵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省和市“十二五”规划编制精神,结合铜陵工业经济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全市工业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为总领,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有效化解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全面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工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一)经济总量成倍增加。“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实现再造“工业铜陵”目标。预计201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290亿元,是2005年的3.1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20.4%。主营业务收入1200亿元,是2005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5%。规模企业达到319家,较2005年净增160家。
(二)运行质量全省领先。“十一五”规模工业累计实现利润、利税分别达118.3、223.4亿元,分别是“十五”的2.82、2.93倍。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10年预计300点左右,较2005年提高120点,处在全省前列。工业经济呈现多元化增长态势,尤其是非公经济发展迅速。2010年规模工业企业中非公企业数比重达90%,比2005年增加20.5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十一五”期间围绕“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以千百亿工程为抓手,强力推进结构调整,铜、化工、电子等优势产业的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聚集效应日益强化,铜加工、硫磷化工、电子基础材料、建材等产业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铜加工、光电、PCB等特色园区建设加快,成为铜陵工业转型升级的“亮点”。
(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通过自主开发、引进吸收和产学研合作等途径,开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520余项,组建了全国首个循环经济、铜产业产学研合作联盟。到2010年,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拥有“铜冠”电解铜等4个“中国名牌”产品和59个安徽省名牌产品。铜陵有色、三佳科技、中科铜都等企业负责或参与制定了相关产品的行业或国家标准。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五)工业投资增长较快。“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82亿元,年均增长28.8%,实施完工项目300余项。国电铜陵电厂一期、金威铜业高精度铜板带、全威铜业光亮铜杆、锐展发动机、新亚星焦化、超远印制电路板、华纳电子铜箔、旋力特钢、有色铜冶炼升级改造工程、海亮(铜陵)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相继实施。
(六)工业能耗显著下降。“十一五”期间,通过采取政策引导、责任目标管理、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到2009年,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由2005年2.739吨标准煤下降到2.147吨标准煤,总体下降幅度21.6%,对全社会节能贡献率达90%以上。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工业调整结构的关键期,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深刻调整和变化,“后危机”时代给铜陵工业发展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机遇。
(一)发展环境分析
1、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不会变,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将对我国长期形成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带来严峻挑战。发达国家出现了“再工业化”和重归实体经济的趋势,加快构建“信息社会”,并积极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进行战略布局,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公共治理问题已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发展模式正在迅速发展。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但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突出。资源能源环境约束更趋强化,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等都将对我国工业发展形成新的挑战。民间投资渠道不畅,受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制约,引导消费和调整消费结构的难度较大。制约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消除,需要在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等多方面的深层次调整,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将进一步加大。
2、铜陵工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生产要素转移加快,国内沿海地区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开始向中部地区扩散,有利于铜陵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及产业基础良好的优势,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国家在节能减排、产业导向、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区域振兴规划等方面政策的制定以及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级资源转型及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建设为铜陵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3、铜陵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工业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因素。从自身看,工业总体规模不大,牵动性强的项目少。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工业经济仍以高耗能、资源型产业为主,产业转型升级压力日益加大,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工业发展中遇到的土地、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不足也将制约未来铜陵工业的发展。
(二)发展阶段分析
“十二五”时期,工业仍然是铜陵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拉动力量。总体上判断,铜陵工业处于以投资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因素将在较长时期内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铜陵工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十二五”期间,铜陵工业经济要在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快实现“五个转变”:在发展模式上,实现从总量扩张向资源节约、从粗放向集约发展模式转变;在动力机制上,实现从外部资本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在产业结构上,实现从传统制造型向突出价值链高端环节为主的新型工业转变;在空间布局上,实现从一般的企业集聚向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体现资源整合的优化布局转变;在重点领域上,向以知识、创新、品牌为导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转变。
三、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着力点,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非公经济,全面实施“1243”行动计划,力争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业布局合理、企业集聚集约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专栏1:铜陵工业“1243”行动计划
到2015年,全市五年完成工业投资1000亿元,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0亿元,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实施3大工程(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二)发展原则
1、科学发展原则。立足铜陵实际,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突出结构调整主线,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环保等关系;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着力解决产业结构问题,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创新驱动原则。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完善新型工业化创新体系,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有机统一,为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3、绿色发展原则。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坚持存量调整优化和增量严格准入相结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提高生态效率基础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两化融合原则。把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和先进制造技术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着力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大幅度提高信息化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5、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实现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500亿元,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680亿元,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000亿元。新兴产业形成规模,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2%左右,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把铜陵建设成具有鲜明特色和工业结构优化的工业强市,工业经济质量与效益明显提高。
――创新体系逐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全市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3%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中心33家以上。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企业1家、超百亿元企业5家。培育若干个主业突出、综合研发能力较强、配套体系完整的产业集群。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电子、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特钢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百亿元。
――非公经济进一步壮大,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到2015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5%,非公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污染排放明显减少。健全完善节能统计、监测、考核体系。重点企业能耗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主要工业产品能耗低于限额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不低于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95%,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考核任务。
专栏2:“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主要目标
|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5年
|
备 注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290
|
680
|
年均增长19%
|
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
亿元
|
1200
|
2500
|
年均增长17%
|
其中:新兴产业
|
亿元
|
80
|
400
|
年均增长38%
|
工业投资
|
亿元
|
累计完成482
|
累计完成1000
|
|
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
|
1.5
|
3
|
增长1.5个百分点
|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
个
|
1
|
2
|
净增1个
|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
个
|
18
|
33
|
净增15个
|
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企业
|
个
|
|
1
|
净增1个
|
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
|
个
|
1
|
5
|
净增4个
|
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54
|
65
|
增长11个百分点
|
产业集群镇
|
个
|
2
|
4
|
净增2户
|
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
|
%
|
累计下降25
|
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
|
(四)主要任务
到2015年,力争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两化”融合、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非公经济、推进“两型”工业发展等六个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1、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充分利用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等手段,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铜、电子、装备制造、化工等主导产业,提高综合竞争力;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钢铁冶金、建材、电力、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促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突出企业主体作用,鼓励有色公司、铜化集团等优势骨干企业开展跨地区联合重组,支持企业实行产业链整合。充分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
专栏3:工业经济结构调整
一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千亿元铜产业,电子、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特钢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
二是着力提升产业技术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
三是着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促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促进产业联盟和产业集聚发展。
四是着力改善产品和市场结构。统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实施质量振兴战略。
五是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特色,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各类工业园区协调发展。
|
2、坚持科技进步方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消化吸收、重点突破、总体提升,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互建研发机构,在铜、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品种、质量、品牌、服务四个重点,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提升产品质量,每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每年力争开发1个以上新产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开发2个以上新产品。实施标准化和知识产权战略,力争在铜、电子、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
3、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产业融合、协调发展。从企业、行业和工业园区三个层面全面推进两化融合。在企业层面,全面提升企业信息技术水平,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动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流程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在行业层面,实施信息化创新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深度应用。在工业园区层面,选择信息化基础条件较好的工业园区和专业镇,开展两化融合示范园区(镇)试点工作。
4、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引导产业有序发展
依托现有工业园区,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产业链为纽带,充分发挥产业园区载体作用,推动技术、资金、人才、装备等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和有效整合,实现产业集约发展。重点培育和创建一批在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开发园区,进一步推进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土地节约使用、资源集约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着力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南北片产业园区,不断完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推进市经济开发区扩区升级,成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5、大力发展“两型”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为目标,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完善工业节能源头控制和存量调整机制,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条件,加强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推进工业节水、节材及电力需求侧管理,大力倡导节约生产。加强节能技术创新,健全完善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能源利用情况监测,实施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对标达标管理,积极发展资源再生产业、余热发电和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加强工业“三废”特别是固体废弃物和废旧产品回收与综合利用。坚决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依法关闭浪费资源、产品质量低劣、污染环境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专栏4:建设“两型”工业
1、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加强铜、硫、石灰石三大产业循环链补链项目建设,完善有色、化工、建材、冶金、纺织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加快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以冶金化工、纺织服装、铜延伸产业为主体,加快热电联产等循环链接关键节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工业实验园创建为国家级示范园区。以化工、建材、钢铁产业为主体,整合横港扫把沟工业区企业及周边资源,着力推动横港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建设成为老工业区循环经济示范区。
3、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重点抓好有色、化工、冶金、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全面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加强环境监管,实现污染排放总量控制。
4、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磷石膏、粉煤灰、尾矿、硫酸渣、冶炼炉渣等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支持企业开展余热余压利用。加快可再生资源利用。
5、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基本淘汰小煤矿、小化工、小水泥、小球团、小选厂等落后生产能力。
|
6、优化政策环境,加快非公经济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支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坚持量质并举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促进量的扩张;推进非公企业技术、机制和体制创新,促进质的提升。加强对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融资服务模式,加强政府部门与银行、担保等融资服务机构的合作,丰富和拓展“金融超市”品牌内涵,建立和完善“政府协调引导、银行合作支持、担保积极配合、企业主动参与”的融资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创业辅导、财务管理、市场开拓、管理咨询等系列服务。加快非公企业信用数据库和信用档案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协作配套关系,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促进专业镇发展,新增2个以上专业镇,推进产业集群专业镇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四、产业布局
以市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工业开发园区为主体,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按照“布局集中、要素集约、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要求,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形成布局合理、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相对集中、配套完善、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总体布局思路
以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促进县区经济协调发展、建设节约型城市为目标,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合理优化产业布局。
区域分类布局:中心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依托,拓展制造业产业高端环节,引导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意产业;其他区域成为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
产业园区集聚:以产业集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工业向园区集中,引导产业集约发展。
突出主体功能:按照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确定发展方向;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园区。
要素优化配置:围绕制造业、高新技术等产业集群,形成基础设施互通共建、产业错位互补、产业链向两端拓展、要素合理优化配置的新格局。
(二)空间布局形态
在产业基地、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区、三带”产业布局。“一区”即主城区铜官山区,以发展总部经济、创意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三带”即南部城区天门镇--大桥经济开发区--横港--扫把沟现代物流、铜金属再生、建材、化工、钢铁临港产业带;东部城区市经济开发--金桥工业园--狮子山经济开发区―示范园区南片工业园铜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带;示范园区北片工业园港口物流、船舶制造产业带。
专栏5:铜陵工业布局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铜材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1200亿元。
金桥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电子元器件、中药材加工等产业。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160亿元。
狮子山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光电、铜材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
示范园区重点发展铜加工、电子信息、港口物流、船舶制造、新材料等产业。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300亿元。
大桥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铜金属再生、精细化工、现代物流、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
滨江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重点发展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等产业。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180亿元。
铜山镇低碳示范镇重点承接有色金属深加工、非金属材料、机械等产业,到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30亿元。
|
五、发展重点
围绕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着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一)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以“无中生有”的理念,突出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大项目引进和自身培育,围绕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先进生产性服务业6大新兴产业,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人才条件,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大力发展科技领先、有战略影响的重大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材料 充分发挥铜加工和电子基础材料产业优势,跟踪引进高性能铜基新材料生产工艺等前沿技术,通过技术升级、产品延伸、产业配套和规模扩张。力争在新型电池电极材料、晶体光学材料、新型电工薄膜材料、冶金粉末材料、陶瓷材料、磁性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等新型材料领域形成一定的产业化规模。重点支持电子铜带技改、PCB专用阳极磷铜材料、高频焊铜基合金钎料及无铅钎料等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加强单晶铜、铜镍合金线材、铍铜合金型材、铜镍合金丝等产品的研发。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新一代电子信息 依托国家(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园,跟踪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提升现有产品技术档次;加快元器件产业和整机产业融合,培育壮大电子整机产业。支持狮子山经济开发区光电产业园建设,形成外延―芯片―封装―应用产品等光电产业链,加快LED支架、LED照明产品、LED芯片、LED封装系统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智能交通检测设备、高密度印制电路板、挠性高密度互连积层板、超薄型石英晶体谐振器、大功率铝基板、LED、半导体元器件以及相关的生产检测设备等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先进装备制造业 积极推进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逐步形成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为支撑,具有较强配套能力的装备制造业体系。重点支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井下矿山专用设备、大型矿冶设备、智能给排水设备、超高压变压器及中低压配套产品、大中型离心复合铸铁轧辊产业化、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精密模具、万吨钢质散货船舶及特种船、大功率内燃机活塞等重点项目建设。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节能环保 加快发展大型矿冶环保专用设备、环境监测设备,推进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加大清洁生产技术、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快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支持铜产业节能及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陶瓷过滤机、二氧化硫在线检测设备、脱硫除尘装置、水处理和过滤分离设备、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研制、燃煤锅炉和节能电机改造、各种废渣资源综合利用、热电联产、汽车拆解及再制造等项目建设。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
新能源 大力培育和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加大对多晶硅和高效太阳能电池片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形成多晶硅―铸锭―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发电系统光伏产业链,支持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重点支持列入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的太阳能光伏电站示范项目、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等项目建设。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
先进生产性服务业 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制造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研发服务、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的集成。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推进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网上采购和网上销售比例。
――围绕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等重点环节,加快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创意产业研发生产机构,完善工业设计等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力争到2015年,形成2―3个创意产业集聚区。
――实施物流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推广应用射频识别(RFID)、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等技术。完善物流政策措施,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企业。重点支持铜化集团皖中南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到2015年,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2家以上,第三方物流企业比重达到30%以上。
――支持现有骨干软件企业积极申报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在智能交通、环境监测和自动控制仪器仪表等产品或系统中的应用,大力发展企业资源管理、财务、生产管理等各类应用软件。力争到2015年,软件产业初具规模。
专栏6:发展新兴产业
1、组织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产业政策。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产业化为目标,研究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的原则目标、重点领域和扶持政策。
2、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重点自主创新技术的工程化实验和应用示范,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建立健全产学研用结合机制,加强工程(技术)中心、产品质检中心等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
3、加快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引导产业基地向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4、实施新兴产业人才工程。加大新兴产业人才引进力度,在大型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5、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引导功能。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和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
6、建立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促进发展的合力。
|
(二)着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
依托现有基础,围绕铜产业、化工产业,拓展产业链,向高端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铜产业 实施资源控制战略,支持铜陵有色整合省内铜矿资源,积极参与国内外资源开发,积极推进铜拆解加工园区建设,增加资源保障能力。实施铜冶炼工艺升级改造,提升铜冶炼规模和水平,保持铜冶炼优势。依托电铜优势,按照“上下延伸、双向扩张、聚集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铜精深加工,着重发展铜基电子材料和涉铜整机产品,完善铜加工产品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壮大铜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发展铜产业平台建设,努力创建国家级铜加工研发中心、国家废七类铜拆解加工区、B型保税物流中心、国家铜期货交割仓库、中国铜交易中心,争取进口废七类集装箱转关。促进6万吨铜板带、7.5万吨铜棒、25万吨铜杆、1万吨电解铜箔等项目尽快达产达效;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推进项目建设,重点支持铜冶炼工艺升级改造、铜管、特种漆包线项目、废旧金属拆解等项目建设。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
专栏7:铜产业基地
到2015年,实现阴极铜产量120万吨,废铜回收利用量40万吨,实现铜材加工量100万吨/年。铜陵有色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一千亿元。把铜陵建成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铜深加工基地、铜拆解基地、铜商品交易中心。
1、铜冶炼基地。实施铜冶炼工艺升级改造,到2015年,铜陵有色控股集团电解铜产能达140万吨,产量达120万吨。
2、铜深加工基地。围绕电子、家电、汽车、电力、建筑五金等行业的发展,发展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富有特色的专业化铜加工企业,培育铜加工企业集群,形成和完善八大产品链:①电解铜-铜箔-覆铜板-印制电路板;②电解铜-铜带-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或干式变压器等;③电解铜-铜管或铜合金管;④电解铜-铜及铜合金粉;⑤电解铜-铜杆-铜线-电磁线或电缆等;⑥电解铜-单晶铜或磷铜球等特种铜材;⑦电解铜(废杂铜)-铜及铜合金棒型材-铜五金及结构件;⑧废杂铜-铜艺术品或铜制品。到2015年,基地铜加工产品产能达120万吨,产量达100万吨。
3、铜拆解基地。规划和建设集废铜物料集散、分选拆解、分拣集中、加工利用于一体的铜拆解工业园区,到2015年,基地年拆解废旧金属400万吨,回收金属铜40万吨。
4、铜商品交易中心。依托《中国铜产业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扩大铜商品交易规模,培育一批有实力的进出口贸易商,建设全国性的铜商品交易市场。到2015年,铜商品年交易额达300亿元。
5、铜加工重点产品:铜板带类及下游产品:引线框架铜带、插接件带、射频电缆带、变压器带和分立器件、电子连接器、变压器等。铜箔及下游产品:高档电解铜箔(包括锂电池用电解铜箔、通信和汽车用特种铜箔)、压延铜箔、(超)高密度互连板、超高多层、高频、挠性板和刚挠结合板、覆铜板和印制线路板。铜管棒材及下游产品:高翅片换热管、铜合金冷凝管、建筑水道管、无铅黄铜棒、电缆用无氧铜棒、铜水表、铜五金及结构件。铜杆及下游产品:变频电机用电磁线、耐高温漆包线、异型电磁线、船用电缆、汽车用电线电缆、高速列车用接触线、数字通讯电缆。特种铜材:重点发展磷铜球、铜粉,开发单晶铜材料。
|
化工产业 加快循环经济园、横港工业园建设,积极推进化工产业园的规划与建设,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以大型化、专业化、精细化、集约化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重点支持铜化集团、金泰化工等企业加快发展,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重点实施精制磷酸、饲料级磷酸氢钙、苯系有机化工产品、有机氯系列产品、碳酸二甲酯扩产及下游延伸产品、中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精对苯二甲酸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三)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围绕国家振兴规划提出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目录,不断运用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钢铁冶金产业 以发展优质碳素钢、优质型钢、中厚板、合金钢棒材、优质焦碳等产品为重点,以关键技术、先进工艺为主线,围绕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实施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改造。重点支持铁精砂制球团技术改造、优质特钢、冷轧钢卷生产线、耐磨材料、焦化二期及煤气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支持富鑫钢铁公司形成年产200万吨的铸造生铁生产能力,使之成为安徽省乃至华东地区的重要铸造生铁生产基地;促进铜陵旋力按照省建设沿江优质钢铁材料生产基地的布局,发展特色钢铁品种。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黄金产业 依托黄金骨干企业,进一步勘探开发周边及深部黄金资源,支持企业联合重组,组建1―2个黄金企业集团。加快推进铜陵黄金产业园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发展黄金产业园区相关政策,着力建设“四中心一市场”(金<银铜>产品加工中心、金<银铜>产品研发中心、金<银铜>产品检测中心、产业园区服务中心和金(银铜)系列产品交易市场),推进黄金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公司作为黄金交易所综合会员单位和铜陵建行作为国家指定金库的优势,加快发展黄金产品精深加工,大力研究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形成金丝、金箔、投资性金条和黄金旅游工艺品产业集群。重点支持柠檬酸金钾、阳极泥处理工艺、复杂含金硫精矿处理、金矿深部开采等项目建设。2015年,实现黄金产量20吨,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电力产业 依托铜陵便捷的交通和丰沛的水资源,建设大型环保节能机组,进一步提高电力能源保障水平。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优质能源。开发应用智能电网新技术,实现发电、输电、供电、用电等环节的优化配置和节能减排。重点加快皖能铜陵电厂六期、国电铜陵二期等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利用余热余压发电,统筹规划南北城区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市总装机容量600万千瓦,其中:国电铜陵电厂装机规模320万千瓦,皖能铜陵电厂260万千瓦,余热发电装机规模15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3.5万千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
建材产业 水泥熟料生产能力控制在年产2400万吨规模,促进水泥行业的节能降耗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水泥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扩大新型建材产品规模,提升产品技术档次,建设5-6个技术水平高、具有规模效益的新型建材企业。加快发展高附加值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2015年,水泥的散装率达90%,新型墙体材料占墙材总量的9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 依托纺织服装工业城,加快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家纺面料、功能化差别化纤维及面料、麻类高附加值产品。加快服装产业的技术升级,开发麻类等特色服装品牌。以现代电子信息、自动化、生物技术为手段,应用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控制水平,增加新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生产。重点实施亚麻及印染搬迁改造、粘胶短纤维、PTT短纤维、家纺面料、牛津布、箱包、麻类环保型汽车内饰件、纺织服装城等项目。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
医药产业 继续发展大输液、中西药片剂、冲剂、胶囊及医药卫生材料等大宗基础医药材工业。围绕“凤丹”原产地药材资源,引进研发中药成份提取技术,拓展中成药、保健药、茶系列产品,创名优中药;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适时开发生产化学药品;发挥苎麻抗菌、纺织和膜生产技术优势,开发非PVC复合膜、医用床上用品等新型医药卫生产品;着力在生产医疗器械产品开发上寻求突破。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
六、保障措施
(一)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已出台的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促进工业加快发展的环境,着力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简化和规范政府的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明确部门职责分工,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快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健全市场体系。加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注重发挥工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技术进步、市场开拓、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加强对企业综合协调服务,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指导和帮助企业发展。
(二)加强财政和金融支持。进一步统筹安排市、县(区)现有工业类财政性资金,加大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对工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每年新增工业专项资金按地方可用财力增长幅度同比例逐年增加。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省级项目,争取各类专项扶持政策。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并购重组、节能降耗、淘汰落后、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财政和信贷支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发展。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完善银企对接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工业项目。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支持创业基地、创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
(三)加大工业投资力度。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机遇,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合作,积极引进一批牵动性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对传统生产线进行改造,提升工业装备水平。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带动大产业,以大产业带动大发展。建立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产业规划、空间布局、招商引资、项目前期及建设中的问题,推进项目加快实施。
(四)促进企业改革重组。积极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优质战略投资者,鼓励引导国内外大型企业在铜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采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在铜产业、电子、化工等重点领域培育若干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经济效益。支持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和管理创新,鼓励优势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提高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的发展道路。
(五)完善经济运行调节方式。建立健全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运行调节、信息发布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主要生产要素的运行监控和分析调度,健全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和预警预测体系。继续完善“一企一策”企业帮扶长效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完善煤电油运供应综合应急预案和工业领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建立生产安全预警机制。加强企业安全生产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的意识和能力。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进一步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新兴产业、电子、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人才团队。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大技术能手的培养,形成一支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门类齐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以优秀职业经理人培养为重点,着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整体素质,培育造就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健全创业辅导体系,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扩大创业辅导范围,不断提升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
(七)加强规划实施和协调机制。加强规划衔接,促进规划顺利实施。坚持以《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注重加强同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并根据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及时调整和修订规划,处理好规划的刚性实施和柔性调整。有关部门要在本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快工业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实施意见,建立促进工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机制,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增强规划的执行效力,确保规划顺利实施。